“物流经济”彰显韧性,“流动中国”热气腾腾
2025-08-04 12:24:28

□吕桢亚

上半年全国社会物流总额171.3万亿元,同比增长5.6%——这份来自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的成绩单,不仅是物流业“稳中有进、质效双升”的生动注脚,更是中国经济肌体强健、脉搏有力的深刻体现。从田间地头的冷链车到远洋巨轮的集装箱,从菜鸟驿站的小包裹到中欧班列的“钢铁驼队”,一条条流动的脉络,把生产、消费、投资、外贸串成了热气腾腾的“中国循环”。

打通“任督二脉”,畅通经济“大循环”。物流作为实体经济的“筋络”,一头连接生产制造的“大动脉”,一头系着民生消费的“毛细血管”。上半年,工业品物流总额同比增长5.8%,其中高技术制造物流增速更是达到8.7%,新能源汽车、锂电池、光伏产品等“新三样”成为货运单上的常客。在消费端,跨境电商、电子产品、汽车配件、机械设备等高附加值货物及生鲜农产品成为主力军,无论是围绕“以旧换新”政策的数码家电产品,还是具有地域特色的地方农产品等特产,都折射出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的澎湃动能。物流网络正以“毛细血管”式的延伸,打通城乡、贯通东西,让发展红利更均衡地惠及全国。这种供需适配、城乡互通的物流生态,不仅降低了全社会物流成本,更成为国内大循环高效畅通的“基石”,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了强大支撑力。

擦亮“智慧火花”,点燃降本“主引擎”。如果说物流网络的扩张是“骨架”,那么科技创新则赋予其“最强大脑”。物流要“快”,更要“省”。今年上半年,社会物流总费用与国内生产总值(GDP)的比率降至14%,较一季度和上年同期分别下降0.1个和0.2个百分点。物流运行“质效双升”的背后是政策、技术、协同的三重驱动。国家物流枢纽进一步完善,物流基建贷款发放120亿元,政策支持打通了物流“堵点”。无人车、人工智能分拣系统、“AI+多式联运系统”等新技术广泛运用,让货物插上科技的“翅膀”,提升了物流行业的运行效率。物流与产业的协同效应同样不可忽视:1至6月份,规模以上物流企业供应链合同订单量同比增长26.0%,一体化物流业务收入增长16.0%,物流行业正在与欣欣向荣的实体经济同频共振,创造出更多新质生产力。

筑牢“绿色底座”,绘就低碳“新航线”。物流业在追求速度与规模的同时,正加速拥抱绿色低碳转型,为可持续发展开辟新路径。电动货车、氢能源运输车正逐步替代传统燃油车;可循环包装箱在快递企业广泛应用;仓库屋顶光伏发电系统在顺丰、菜鸟等大型物流枢纽逐步推广。京东物流在运输环节投入自营新能源车超过1万辆,在京津冀地区开通64条氢能源卡车运输线路,每年减少柴油消耗60万升,降低碳排放量近1000吨。绿色不仅是责任,更是竞争力。符合绿色标准的仓储设施日益受到客户青睐。绿色低碳已成为物流业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引擎,驱动行业在守护绿水青山中挖掘金山银山。

物流是经济发展的“大动脉”,更是民生幸福的“毛细血管”。唯有让物流始终保持“稳中有进”的步伐,方能以“物畅其流”之效,托举中国式现代化的壮阔画卷,在全球价值链中赢得更主动的地位,为人民美好生活铺就更坚实的“幸福路”。未来,在这条奔涌不息的流动之路上,中国经济巨轮必将驶向更为辽阔的未来,书写更多“速度”与“温度”并存、“效率”与“绿色”共生的崭新篇章。


Baidu
map